中國這些地方的人竟然還在吃檳榔,有你的家鄉嗎?

丨檳榔有毒丨


台灣檳榔西施


- 風物君語 -

要不是因為芒果台

我還不知道原來檳榔是可以做廣告的








啥是檳榔?同樣是棕櫚科,椰子樹上長椰子,檳榔樹上長檳榔。有人說「檳榔配煙,法力無邊」,有人說它是「嚼出來的癌症」。

檳榔里的檳榔鹼,除了能給人胸悶、眩暈、潮熱的體驗之外,還是一級致癌物。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漢武帝就把南越國的檳榔拿回上林苑(今西安郊區)栽種,作為觀賞。由於北方太冷,最後以失敗告終;如今檳榔主要產在海南和台灣兩省。




檳榔樹


東漢開始,就已經有嶺南人吃檳榔的記載了,宋代廣州城的檳榔吃俗影響了全中國。但到了當今社會,北方人對它完全陌生,只有海南、湖南和台灣還大規模地沿襲着這種「危險的南國風情」,這又是為何?

...
檳榔果


...


海南:「斬男色」的檳榔水

海南省的檳榔種植面積和總產量佔到了全國的99%,所以,海南人想不吃檳榔都難。這其中,海南南部的三亞人對檳榔的感情最深厚。不用到田間地頭,在三亞城市裏走一圈,就能發現很多中老年人嘴裏不停咀嚼着什麼,如果他沖你咧嘴一笑,你便能看到「滿嘴鮮血」,仿佛置身《吸血鬼日記》的中國區拍攝現場。

新鮮檳榔口感酸澀,所以要搭配上荖葉(胡椒屬),再刷上一層熟石灰,把切成小瓣的檳榔摁進葉子裏,折成一個小三角送入口中。這是屬於海南人的檳榔吃法。三種帶有強烈刺激性氣息的食材在口中研磨,初嘗的人肯定會覺得苦澀異常,頭昏腦熱。咀嚼過程中,三者與唾液混合形成鮮紅的「檳榔汁」粘在嘴角,無論男男女女都想塗了口紅一般。由於過於苦澀,海南人往往會把這第一口檳榔汁吐出來,如咯血一般,把腳邊的土地染成不易清洗的一片紅。




不只是品嘗這麼簡單。「檳字從賓,榔字從郎,言女賓於郎之義也」。檳榔在當地人的眼中有夫妻相敬如賓的寓意,自然而然就成了婚姻濃情蜜意的重要載體。在萬寧市、陵水市和三亞市,依然保持着在迎娶拜堂時給前來道賀的親友散發檳榔的習俗。


檳榔攤。圖/萬寧發佈廳




傳統的不一定是正確的。老一輩的人由於生活比較單調,早年間形成了嚼檳榔解乏解悶的習慣。縱使已經有明確的調查證明了檳榔給海南人帶來唇齒色素沉積、口腔粘膜下纖維化和牙齒損耗等疾病,但要站在高處批判並勒令他們改掉陋習,的確令人為難。由於三亞必須要維持「國家衛生城市」的頭銜,近年不斷地整治流動檳榔攤、鼓勵吃干檳榔和增設垃圾桶,儘可能鼓勵三亞人少吃檳榔。




...


廣東: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啊

除了潮汕人用荖葉包成檳榔的樣子祭祖,廣東人現在已基本尋不到有關檳榔的風俗。但放在古時候就不一樣了。宋代地理名著《嶺外代答》里的廣州城「不以貧富長幼男女,自朝至暮,寧不食飯,唯嗜檳榔。」

...


因為是熱帶作物,宋朝之前中國的檳榔產量不大,品質也比較低劣,上層人士消費檳榔多是從東南亞的藩屬國進貢而來,檳榔變成了高檔的代名詞。作為一種中藥,在醫療技術尚不發達的時期,檳榔殺蟲、消食和除痰的功能被放大。尤其在被譽為「瘴癘之地」的嶺南,無論是婚喪嫁娶的禮俗,還是社會交際,檳榔被看成待人接物的「靈藥」。


雲南擺夷人三屜銀檳榔盒




數量眾多的檳榔在大港口廣州吞吐轉運,廣州人也養成了吃檳榔的習慣。這種風尚向外擴展,東至福建省的泉州府、漳州府,西達廣西的桂林府、潯州府(今貴港)、柳州府,再遠的還到達過中國的北方。《紅樓夢》第64回就有賈璉跟二姐兒要檳榔吃的場景。

賈璉:「檳榔荷包也忘記帶來了,妹妹有檳榔,嘗我一口吃。」

二姐道:「檳榔倒有,就只是我的檳榔從來不給人吃。」

賈璉並嚇着欲近身來拿。




紅樓夢劇照,圖為裝檳榔的荷包






但從民國時期開始,嚼檳榔的風尚有了變化。廣州作為大港口,觀念和世界接軌。論體內驅蟲?西藥明顯更有效;論時尚?吸煙喝茶要比滿嘴紅的檳榔雅致一些。檳榔逐漸落伍。久而久之,廣東和福建一帶基本上看不見吃檳榔的人了。






台灣:檳榔西施.avi

同樣是用荖葉裹着吃,台灣的檳榔「清涼」了不少。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的台灣級道路上,出現了泳裝小妹向來往司機兜售檳榔的場景,當地人管她們叫「檳榔西施」。


台灣檳榔西施


雖然這種促銷方式略顯媚俗,但正中了底層勞工消費者的下懷。當時的台灣經濟正騰飛,很多原本在家鄉務農的原住民與漢人湧入了城市,開始從事建築和基礎加工等枯燥的體力勞動。火辣的檳榔西施就像他們嘴裏的檳榔一樣,提神、生津止渴、舒緩情緒和壓力。一時間,這樣的銷售模式火遍了整個台灣。越來越多的美眉投身檳榔行業,賺得盆滿缽滿。


台灣檳榔店


時過境遷,檳榔的危害被越來越多台灣人感同身受,官方也主動宣傳少吃檳榔,特別是衛生部門還開設了免費的檳榔戒斷服務,檳榔從業者面臨着利潤降低和需求下降的巨大壓力。也難怪有台灣的青年抱怨到:「環島兩天,整個南部騎下來,看到的檳榔西施年紀幾乎可以當我媽了,但我記得小時候不是這樣子的啊!」


台灣檳榔


現在吃檳榔在台灣也已不太普遍,只有自以為很帥的小混混用檳榔耍酷,卡車司機用來提神,老一輩人過年買一點用來迎賓。檳榔店家請不到「西式」,因為年輕貌美的小妹都轉行去做網絡直播了,誰還稀罕傳統行業的這點利潤呢?


台灣夜市裏的檳榔。圖/ pipi娜阿姨









湖南:檳榔王國

現在的新媒體小編對檳榔口誅筆伐,湖南的小夥伴是很委屈的。畢竟不種檳榔的湖南省,目前是中國大陸最大的檳榔加工和消費地,檳榔企業是地方稅收的重要來源,湖南人吃檳榔就像吃零食一樣,怎麼一時間就嚴重到這個地步?




湖南街邊便利店裏的檳榔都擺在醒目的位置。




湖南檳榔真的就和零食一樣。製成果乾的檳榔有經典味的、咖啡味的、話梅味的,裏頭的夾心有枸杞的、藍莓的、葡萄乾的,厲害的還夾着桂圓爆珠。大街小巷,甚至是學校里的小賣部都能看到檳榔的身影。




夾葡萄乾的檳榔


湖南檳榔看湘潭,小龍王、胖哥、皇爺等知名品牌就是從湘潭走出。湘潭的檳榔文化,其實也不過幾百年。明末清初,湘潭人民因反抗清朝被屠殺,一個安徽的商人從老僧學到了嚼檳榔避穢收白骨凈域之法,才得以解除瘟疫,重整家園;乾隆四十四年,湘潭人因為瘟疫紛紛患上了臌脹病,縣令也是分發了檳榔才扭轉了局勢。從此嚼檳榔的習慣就一直穩固地流傳了下來。


用作中藥的檳榔干


另外,湘潭的氣候潮濕,當地人非常喜好辛辣、味重的食物。按照湖南人火辣辣的性格,要搞就搞夠味的。用帶有中藥的滷水熟制的檳榔干,教人渾身發熱。以前過苦日子的時候,湘江上的船家驅除寒意有兩樣法寶,燒酒和檳榔。大冬天時,即使漁網被水底的雜物勾住,船船家們二兩燒酒一灌,檳榔一嚼,全身發紅冒汗就撲通下水,三下五除二扯起漁網,出水上岸後也不覺寒冷。


現代化工業下的檳榔製作。圖/和成天下


發展到現在,檳榔的「藥用」已不再重要,在當地它更像社交的「二維碼」。到湘潭家人去做客,主人首先奉上的不是熱茶,而是檳榔。如果主人拿不出檳榔,就會被視為怠慢,或是這家人生活比較拮据,沒有閒錢買檳榔吃;同事朋友平時湊在一起,你若不嚼一口就顯得不合群了,甚至早年間的學校裏頭,不嚼檳榔也會被當成異類。



正是因為這樣的「傳統」,導致口腔癌被稱為湖南省的「地道腫瘤」,越來越多的湖南小朋友被教育不要養成吃檳榔的習慣。但在檳榔廣告在湖南鋪天蓋地,要讓人真正遠離檳榔的影響,還真有點難度。




節目上汪涵在吃檳榔。圖/《野生廚房》




酒被勒令,煙被控管,下一步,就差檳榔了吧?最後,引用地道風物粉絲「藍天宓海」的一句話:檳榔,讓一個個清秀的瓜子臉嚼成大方臉,讓牙齒腐蝕成黑色,最可怕的是嚼檳榔真的會致癌。真愛健康,遠離檳榔。

-EN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