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致癌,作為中藥還可以吃嗎?食用檳榔與藥用檳榔應區別對待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鄭智敏



檳榔,這看起來像橄欖的果子在湖南、海南、台灣三地備受男性歡迎,一些少數民族婦女、兒童也有嚼檳榔的習慣。在古代它不僅是傳統的中藥材和日常嗜好品,而且還是婚禮、人際交往中重要的載體,因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檳榔習俗文化。隨着檳榔產業的發展,如今食用檳榔的人越來越多。


然而,早在2003年檳榔被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認定為「一級致癌物」,央視曾報道過。


咀嚼檳榔與口腔癌、咽癌、食管癌等關係密切。檳榔之所以容易導致口腔癌,是因為檳榔中的多種活性成分(如檳榔鹼、檳榔次鹼等)和代謝產物有細胞毒性、遺傳毒性甚至直接致癌性。檳榔中含有的化學物質咀嚼後形成致癌化學物——硝胺類物質,對粘膜造成化學刺激。


食用檳榔與致癌有直接關係,那麼藥用檳榔又是如何?還能繼續服用嗎?

2013年《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了「漢森製藥四磨湯含一級致癌物檳榔為嬰幼兒廣泛用藥」,指出四磨湯的其中一味藥檳榔致癌的問題,對此同年5月中國中藥協會舉辦「檳榔入藥」臨床安全性研討會上就已有定論,該研討會中形成的專家共識顯示:

一是「嚼檳榔」和「藥用檳榔」本質不同,應予明確;

二是經專家查證,目前尚無一例服用含檳榔中藥「四磨湯」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病例。

那麼,食用檳榔和藥用檳榔本質上有什麼區別?安全風險為何應被區別對待?藥師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原料部位不同

根據地區文化和個人嗜好,食用檳榔選用部位不一,如印度以食用成熟的種子為主;中國的台灣和海南食用新鮮的果殼、種子為主,湖南則食用干檳榔的果殼。

藥用檳榔用的則是成熟種子,其果皮可另作藥材,未成熟時稱大腹皮,成熟稱大腹毛。


二、加工炮製方法不同

食用檳榔常由塗抹石灰或牡蠣粉、蔞葉包裹咀嚼,或經烘乾、切片、點鹵及加入調味品等多道加工工序製作而嚼食,這些輔料或添加物部分本身有毒性及致癌性,促使病變。

藥用檳榔為乾燥成熟種子,而今沿用的有凈制、切制和炒制方法,2015年版《中國藥典》收載檳榔片、炒檳榔、焦檳榔三種炮製規格。炮製後可緩和藥性,減少藥品活性成分而減毒(毒性成分亦是活性成分),免於耗傷正氣,減輕或祛除服藥後噁心、腹瀉、腹痛等副作用。


三、食用方式不同

很多媒體報道時都突出了 「檳榔致癌」,卻淡化了引起檳榔致癌的主要原因之「咀嚼」這一關鍵性因素。反覆咀嚼的動作對口腔黏膜的反覆摩擦、刺激,即檳榔果殼本身的粗纖維以及堅硬的果核,和不同的輔料對口腔黏膜造成的機械刺激。

而藥用檳榔多作飲片煎煮成湯劑口服,或製成中成藥,不會長期刺激口腔黏膜。

四、安全保障不同

食用檳榔無用量、適應證、禁忌證等限制,男女老少,健康人與患者皆可食用;

且檳榔具有成癮性,是世界上繼煙草、酒精和含咖啡因的飲料之後最常見的第四類精神活性類物質。換一個角度來說,一旦成癮,長期咀嚼檳榔就相當於超劑量用藥,難免有毒副作用。


有管理,有質量標準,製劑標準的藥用檳榔,有適應證、用量、禁忌證等限制,服用安全多一份保障。

功效:檳榔具有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的作用,用於絛蟲病,蛔蟲病,薑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里急後重,水腫腳氣,瘧疾。

配伍與毒性:與南瓜子合用治療絛蟲病;與當歸、芍藥等配伍可增效或減毒。

有本草記載檳榔不宜與陳皮同用,《食鑒本草》:「(橙皮)多食傷肝。與檳榔同食。頭旋惡。」檳榔與青蒿的配伍使用可造成增毒效應;含檳榔製劑與抗凝藥物(如華法林)合用可對抗凝效果和凝血系統產生一定影響。

用量:2015年版的《中國藥典》推薦用量3~10g,驅絛蟲、薑片蟲30~60g。

不良反應:目前現代文獻記載中未見中藥檳榔及其複方製劑臨床使用有致癌等明顯毒性作用,僅為幾例臨床不良事件個案報道,說明檳榔臨床應用毒副反應不明顯。

縱觀古代醫籍,檳榔相關的毒性論述並不多見,但也有不適合服用的人。

禁忌人群:檳榔損瀉真氣,脾胃虛弱、氣虛下陷者不宜用,特別是老人、虛人慎服。如《本草蒙筌》中有云:「(謨)按:檳榔服之,苦以破滯氣,辛以散邪氣。久服則損真氣,多服則瀉至高之氣。」

由此可見,影響藥用檳榔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涉及炮製、配伍、用法用量等,不能與食用檳榔混為一談。所有中藥都一樣,只有辨證論治、合理用藥,才能確保在安全前提下發揮作用。

最後說一句,咀嚼檳榔這東西就跟抽煙一樣,還是少吃為妙。


審稿: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盧蘭芳/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汪錦飄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评论